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2集课程复讲 |
|
夏慧容学长 |
|
|
1.如何做到《了凡四训》中的十善? 爱敬存心:先爱谁,先敬谁,怎样落实,做到《弟子规》就可以爱敬存心。 敬重师长:在家尊敬父母,在公司尊敬上司。如:在学校尊敬校长、育官员。在社会要尊敬政府领导人,绝对不可以大肆批评,这样是对国家政府领导人不敬。 与人为善:看见别人在做善事马上跟他一起做。 劝人为善:劝别人为善,他能够改变,也会让他的家庭有很好的转变。这样既尽了朋友的道义,这一生也很有价值。劝人为善首先要考虑他的接受程度,“教人以善毋过高”,教人行善不可以一下子标准很高,对方会觉得很难做到;“当使其可从”,让他比较自在的学习、力行。一下子标准很高跟他讲:你就是要做圣人。他马上吓得半死,可以从当下他可以做的:如去帮帮弟弟、帮帮妈妈,做一个好哥哥、做一个好孝子去落实。其次:别人有善要适时赞叹、鼓励。第三:劝人为善也可以站在他的角度,慢慢指引他过来行善。 成人之美:现代社会要把好事做好很不容易,所以看到别人有善行一定要尽力帮助。纵使是一句赞叹的言语,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鼓舞,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叹。韩愈“一时劝人以口,百世劝人以书”,可以把一生当中的经验智慧写成书利益后人。像袁了凡先生写《了凡四训》,就不止利益到自己后代子孙,还利益到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。想“百世劝人以书”定要做到“三不朽”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还没有德以前就立言,可能是胡说八道、纸上谈兵;有了德行还要藉助不断的锻炼,才能人情练达做出贡献社会的事,所以立功;把如何修身、如何立业的方法告诉他人,就是立言。清朝四省总督曾国藩先生确确实实立德,再来立功,自然他的文章就会让人家非常受益,所以他也立言。这都是成人之美,也是劝人为善。 救人危急:看到有人受伤很严重,赶快拨110、119叫救护车,这一定要做,因为可能慢了一秒都有危险。忧郁症对人身心有很大的摧残,现代生活压力很大,要不断进修、学习,才能对很多道理能理得心安。不然很容易愤世嫉俗,闷闷不乐。所以言语假如能够让忧郁症病患慢慢把心门打开,慢慢把道理搞清楚,那也是救人危急。从很多事例可以感受到圣贤智慧确实对现在的人刻不容缓,所以要不可懈怠的提高自己。相信老祖宗、古圣先贤都会在冥冥当中保佑、支持我们,而且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人心一定可以唤醒。 兴建大利:古代很多善心人士都会造桥铺路,以利益更多的人。现在造桥铺路的工作都是政府在做。也有很多空间可以去付出,如:马路上坑洞很严重了,可以打电话请政府来处理,因为坑洞大会造成事故。又如:看到路中央有一块大石头,要赶快移开,说不定会因此而救了一个家庭。处处有善心替人着想相当重要,但要随缘随分、尽心尽力去做,如在高速公路上看到石头,赶快打电话,停车去移石头太危险。所以要灵活,看看怎么做比较恰当。当每天都随缘随分做善事,相信内心会非常欢喜,因为助人为快乐之本。 舍财作福:“财”可以施舍财物,也可以用劳力、用经验去帮助别人。内财难布施比外财布施难。所以好事有难有易,而难行却能行,功德更大。这是舍财作福。 护持正法:发心出来讲经,要好好鼓励护持他,他就会愈讲愈好,那就功德无量。因为闻了正法,有了正知正见,可以旺好几代。 爱惜物命:对于东西要爱惜,所谓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”,决不可以糟蹋。对于生命也要爱惜,白居易有一首诗提到“莫道群生性命微”,不要说动物的命就不值钱,“莫道群生性命微,一般骨肉一般皮,劝君莫打枝头鸟,子在巢中望母归”。现在一些商人专门抓野鸟给小孩来买,最好不要买,因为愈买他愈抓。当有这个共识不跟他买,他觉得赚不到钱了,他自然不会去抓。而且野鸟一般我们养活比较困难。所以要从小教育孩子不买,这样就不会让动物跟父母都离别了,也从小养孩子的慈悲之心。 2.如何才能做到“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? 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不批评,先反观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。假如有赶快修正;假如没有那很好,继续保持。李炳南老师有一段很好的开示:“见人有善,不嫉妒要随喜;见人有恶,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,见人错事,不指责要协助”。老人家的话很有人生智慧,常常能拿来观照自己的心那进步就快了。所以见人有善要成人之美,决不可嫉妒。见人有恶不要批评,因为批评只会让人群失去和谐的气氛,应该规劝或守默。守默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,信任还不够,这时规劝他还以为在找他麻烦,或者毁谤他,这样就不好。规劝他人要先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。《论语》讲“君子信而后谏,未信则以为谤己也”,未得到信任,可能会产生误会。“见人错事”,他已经做错事情了,一般的人第一个反应是批评、责备,孩子会更加内疚。这时能平心静气孩子会体会到父母很有修养。当家长先一起把这个残局收拾好,他内心已经很感激了。进一步来检讨一下这个错事为什么会造成,反而一件错事又能够提升对方做事的能力,甚至于做人的能力。所以当我们都是这样去存心,人与人相处就可以一团和气。 “见人恶”绝对不要放在心上,那是把纯洁的心装了别人的垃圾,这样是最傻的。有朋友说:不见人恶好困难,很困难。释净空教授就给他一个好方法:你以后看到别人的错,你就说都是我的错。比方说看到儿子不乖就说:都是我的错,没教好。那你就赶快教!比方说看到太太不好就说:都是我的错,没有用德行感动她。假如在马路上看到别人没有功德心就说:都是我不好,我没有当榜样影响他。当人处处看到本分,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数落别人的不是上了。所以这个方法很妙也很受益。 3.如何理解“未论行善,先须改过”? “见人恶”可以“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改过也是相当重要的学问。《了凡四训》里也提到“未论行善,先须改过”,假如不改自己过失,就好像今天纵有行善,把这个行善比喻成水,把水加到一个水桶里面去。因为还有恶没有改过,这个恶就是桶子底下破了好几个洞,再把水继续加下去,大半都流掉了。所以要先把洞补好,往后这些善才会愈积愈丰沛。 4.改过要发哪三种心? 改过要发三种心:第一个要发“耻心”,羞耻之心,第二个要发“畏心”,第三个要发“勇心”。 “耻心”:每个人都有潜力通过修身成圣成贤,孟夫子曰“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为者亦若是”。人身难得,我们要不负老祖宗期许:当好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才,就要把“天地”之德演出来。大地之德是“长养万物”:任何的万物都不挑而去成就它,所以心胸非常宽广、非常平等。如:我们把最污秽的东西给了大地,结果大地还把最污秽的东西转化成营养回馈给我们;又如:我们小时候的大小便让母亲收拾,母亲回馈给我们是无私的奉献。所以“地为母,天为父”,天地之德是通过我们这一生好好演出来。我们能当人希有难逢,不可以辜负这个人身。所以他们可以成圣成贤,我们绝不能一生完全没有贡献,甚至于还造成家庭社会的负担,那这样就太惭愧了。所以孟夫子说“耻之于人大矣”,羞耻心对一个人太重要,有羞耻心则可以成圣贤;没有羞耻心,有可能一生沦为禽兽都不如。所以这个耻心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德修业相当重要。 “畏心”:所谓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”,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掩饰得不错,其实那是自欺欺人,“日久见人心”,当人家把你看破了,到时候就一文不值。所以只要肯改过都不嫌晚。古代有一生造恶,临终前突然非常忏悔他一生的造作,结果还得到善终。所以罪恶纵使是“弥天罪恶,也当不得一个悔字”,懂得忏悔,懂得改过,这很重要。“从前种种,譬如昨日死;以后种种,譬如今日生”,我们下定决心从今以后当圣贤的好学生,相信不管过往犯了什么过失,都可以弥补回来,也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。“人生无常”,改过决不可等待,等身命结束了,想改都改不了,可能一生的恶名还让子子孙孙蒙羞。杭州岳飞庙秦桧夫妻,跪在那里让人唾弃快一千年了。没有人说他秦桧的子孙,他的子孙不敢讲,因为让子子孙孙都蒙羞,这种事不能干,所以要发畏心。 “勇心”:要有勇气去对治自己坏习惯。卢叔叔说:对自己要赶尽杀绝,对别人要厚道三分。这圣贤教诲“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”是同样的意思。所以对坏习惯现前绝对不能退缩。如三国时代历史故事“赵子龙救阿斗”:把阿斗捆在怀里被几十万大军团团围住,那时候只有“把阿斗保护好冲出去”一个念头。所以现在要提升自己的学问,也要有赵子龙的气魄。过去的烦恼习性就像几十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,这个时候不能有任何退缩的意念,因为一迟疑,本来还跨出五步,又退回来数十步,就会很沮丧!所以不能有退缩的念头,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把阿斗救出去。阿斗是譬喻要保护好自己本善的心,要让它真正可以发扬出来。所以这是要有勇气不能退缩。 《了凡四训》也提到对治坏习惯要如毒蛇啮指,像被毒蛇咬到手指头,这时再迟疑“要不要改”就来不及了,命都没了,马上宝刀拿下来切下去,这就是赶尽杀绝,不能让坏习惯停留半秒钟。一有念头马上把它转过来,这个习气可以用经文转,用经文提醒自己。比方要生气了,马上想到“忿思难”,马上想到“言语忍,忿自泯”。《弟子规》讲“见人恶,即内省;有则改,无加警”,也是讲要有改过的勇气,改过的方法。所以改过大分三项:从事上改、从理上改、从心上改。就好比一颗毒树,从心上改是只把它的根断掉,如斩其根,是从根本改起。所以真正一个人会修行会修身,是时时可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。当他能明白到起心动念的偏颇,马上修正,决不可能有偏颇的言语行为,这是会改过。 5.老师很安慰欢喜的是学生的成就超过自己。 “当仁不让于师”,有一句话讲“不让古人是谓有志”,意思是说学习以古人为榜样,要抱持着不输给古人,甚至要超过古人。这不是傲慢,如今天为人父母,假如儿子对爸爸说,我这一辈子不可能超过你。爸爸会高兴吗?爸爸会说:我都把我该说的经验都告诉你了,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还什么都不懂,你这个年纪我已经把这么多经验都告诉你了,你还说不要超过我。那父亲一定很难过。假如每一个学习圣贤学问的都说:那都是圣贤人,我们都做不到。那老祖宗会说“孺子不可教也”。所以学习要有志向志气,“不让古人”。像老师看着优秀的学生一天天长大,都很希望学生的成就往后的超过老师。所以遇到好老师,要知道珍惜圣贤学问。要立身行道超过老师,老师才会觉得很安慰。所以“学贵立志”,不要一开始目标就掉到最下面去。要“见人善,即思齐;纵去远,以渐跻”,老师对学生所有的教诲,可能都是他几十年去芜存菁的经验,所以只要守住老实听话,那一定可以“纵去远,以渐跻”。 6.父母教导孩子追求德行或物质?两者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? “唯德学,唯才艺;不如人,当自砺”。为人父母假如把德行摆在前面,当然就能树立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小孩。“若衣服,若饮食;不如人,勿生戚”,不要把人生只当作不断追求物质的享乐。假如为人父母都把“钱”摆在第一位,那教出来的孩子也会把钱当第一位,重利就会轻义,到时候孩子会跟谁抢钱?所以人算不如天算。 7.追求物质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吗? 真正完全追求物质的人,他的内心非常空虚。常常跟人家攀比,看到人家又买新车,自己内心难受的不得了,真叫自寻烦恼,自讨苦吃。可能会为买一件很贵的衣服,卡刷下去薪水却去了一半,所以快乐三天,痛苦一个月。穿到公司去问同事:你觉得我今天有没有什么不一样?遇到比较胡涂的却没有看到。自己在那里气得半死,我花这么多钱你都没发现,那就没有乐了!还有苦,因为苦于别人有没有看到,时时都在患得患失。所以这种乐叫坏苦,就一下子而已,之后就是苦受了。所以人追求的乐都是虚幻的,不真实的。 而从内心散发出来的乐才能让一个人非常欢喜、非常充实,如:行善最乐,还有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,成长的喜悦,这都会伴随人生有无穷的法喜 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。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